PG电子
活力中国调研行 探访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一个高效标准、透明规范的再保险交易生态正在形成PG电子下载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9月8日报道: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通过有效发挥分散保险风险的功能作用,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支持。2023年6月,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正式启动,拉开了上海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的新篇章。
9月8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近距离观察这个高效、标准、透明、规范的再保险交易生态是如何形成的。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坐落于临港新片区,自启动以来,再保险市场体系已初步搭建。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介绍,目前交易主体逐步集聚,共有118家机构注册开通交易权限,其中境内机构90家、境外机构28家,覆盖全球13个国家或者地区。26家中资、外资再保险专业机构相继入驻临港新片区,其中有21家再保险运营中心、1家再保险分公司和4家经纪公司分支机构,形成了“分入+分出+经纪”的完整业态。
交易规则和标准落地也逐步推广。经金融监管总局同意,登记交易中心制定发布2批共计8项业务规则,推进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推出识别全球再保险交易主体的统一代码库,覆盖境内机构845家,境外机构2421家。使用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再保险数据行业互规范,实现公司间标准化合同、账单、摊赔、清结算等凭证的在线生成和双签。中国太保、中国再保、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国寿财险、太平再、汉诺威再、安盛环球再等29家中外资机构共同向行业发出倡议,使用登记交易中心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标准规范。
据统计,2025年1月至8月,登记交易中心累计交易保费43.92亿元;累计登记分出业务保费945.83亿元、分入业务保费94.91亿元。
再保险是保险机构参与全球保险市场风险分散、拓展承保能力供给的重要方式。然而,再保险交易呈现彼此关联的国内国际网状交易结构,全球缺乏公认的标准,公司间再保险交易凭证、格式不一,都面临手工操作易出错、账务清算成本高等普遍性难题。针对这一全球性痛点,登记交易中心定位“行业基础设施”和“公共后台”,推动中国市场率先在全球实现数字化、标准化转型,整体降本增效和资信改善,更好地实现制度型开放。
在服务“稳外贸、稳外资”的具体实践中,登记交易中心积极发挥平台承保能力聚集优势,支持中国企业自带承保能力出海,成立了由中国商飞、人保财险、登记交易中心、航联保险经纪等机构共同参与的国产商用飞机海外机队保险服务机制:中国保险市场提供较为充足的再保险支持,中国商飞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充分发挥保险、产业各方优势,形成保险服务、风险管理的全方位深度融合,为中国海外利益提供了新的保障模式。
此外,为更好地支持畅通再保险“双循环”,登记交易中心支持境外保险机构设立交易席位。交易席位作为重要制度创新,为境内外保险机构更便捷、低成本参与和深耕中国再保险市场提供了重要载体,有利于加强国际国内保险机构间技术、人才、业务交流合作。目前已有6家境外机构在登记交易中心设立交易席位,覆盖英国、巴巴多斯、刚果(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极具潜力,2024年我国直保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二,但再保险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七。相较直保市场来说,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服务实体经济、“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大有可为。登记交易中心交易数据透明、真实的优势获得央行认可,对于通过登记交易中心、使用自由贸易账户完成的再保险交易,“来源可溯、流向可控”,给予再保险跨境资金收支便利,进一步提高境内主体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力。据透露,登记交易中心目前正在研究推动跨境再保险分入业务收入境外投资便利政策落地。